繁体版
学术研究 / 正文

韩成科:夯实“一国两制”实践新阶段政治社会基础

面对香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,也为了更好地在海外讲好“一国两制”,香港社会更需要树立团结理念。当中既要争取香港各阶层支持拥护“一国两制”,更要积极团结广大港澳台同胞与海外华侨,团结联系广大外籍人士,共同凝聚成海内外支持“一国两制”的澎湃力量。

文 | 韩成科

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发表的重要讲话,不但作出“一国两制”实践进入了新阶段的重要论断,更为继续推进“一国两制”实践行稳致远总结出四条规律。

夏宝龙主任在学习贯彻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会上,精辟地分析了这四条规律,其中在谈到第四条“弘扬核心价值、促进包容和谐”时,夏主任指出这是推进“一国两制”实践必须不断夯实的政治社会基础。在“一国两制”实践中,既要弘扬爱国爱港、爱国爱澳的核心价值,又要求同存异,增进多元文化交流融合,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,形成更广泛的国内外支持“一国两制”的统一战线。

回归以来的经验早已说明,“一国两制”要行稳致远,既需要把握“坚守‘一国’之本、善用‘两制’之利”的准确方向,又需要兼顾维护高水平安全和推动高质量发展,更要发挥香港独特优势、强化内联外通。这些都是“一国两制”实践新阶段在原则方向、安全发展、独特优势上需要着力的地方,但同时,“一国两制”实践同样需要有良好的政治社会基础,这是“一国两制”的根基。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。如何夯实“一国两制”实践新阶段政治社会基础?破题之眼就在于“弘扬核心价值,促进包容和谐。”

弘扬核心价值,首要就是要弘扬“一国两制”的核心价值。“一国两制”的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、安全、发展利益,保持香港、澳门长期繁荣稳定,这也是“一国两制”的核心价值。习主席在澳门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指出,“一国两制”蕴含和平、包容、开放、共享的价值理念,是中国的,也是世界的,值得共同守护。这是对“一国两制”核心价值的补充、深化和昇华。总括而言,弘扬核心价值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:

一是必须全面准确贯彻“一国两制”方针,向各界讲好“一国两制”内涵。“一国两制”方针是一个完整体系,不能割裂,维护国家主权、安全、发展利益更是一个完整概念,必须同步兼顾。在“黑暴”消退之后,香港社会开始出现一些声音,认为香港局势已经回稳,不须再过多强调国家安全,应集中谋发展,甚至提到所谓“国安泛化”问题。这些言论的症结是将安全和发展割裂对立。国家主权、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两面,互相依存,不存在要发展就少谈国安的问题。全面准确贯彻“一国两制”方针,就是从整体上、全面地看待、宣传好“一国两制”,不能将国家主权、安全和发展对立起来。

弘扬“一国两制”的核心价值

港澳能够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,并享有高度自治权,前提是“一国两制”。国家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,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,特区所有居民都应自觉尊重和维护国家的根本制度,坚持中央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区高度自治权相统一。“一国”愈稳固,“两制”就愈能彰显,这是香港最核心的价值。弘扬核心价值首要是讲清楚“一国两制”的内涵,讲清楚中央的全面管治权,讲清楚“一国”和“两制”的本与末、源与流关系。香港设立了国家安全教育的地区导师,但其实更需要设立讲好“一国两制”的地区导师。

二是弘扬爱国爱港的核心价值,香港的价值观一向是多元的,但不论如何多元,爱国爱港的价值观必定处于核心地位。将爱国爱港核心发扬光大,是“一国两制”行稳致远的关键。爱国不是口头的爱国,而是在思想上认同自身国家、民族及文化,在行动上以国家和香港的利益为最优先考虑。可惜的是,回归以来香港在爱国教育上却长期缺位,甚至连中史教育也被逐渐边缘化。

新一届特区政府高度重视爱国教育,并且在“宪法和基本法推广督导委员会”下设立了“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”,协调特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积极推动爱国主义教育,在不同层面加强市民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知和国民教育,推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。这个方向是正确的,也是对香港爱国教育缺位的补课。

美国是世界上最注重爱国主义教育的国家之一,在全国性公共假日中,一半以上都与爱国主义教育有关,美国中小学甚至幼稚园的学生都需要面向美国国旗进行宣誓,美国政府于2002年3月发布的《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-2007年教育战略》文件中,重新定义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概念,并在文件中再次重申,要加强对民众的思想道德教育,培养新时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高素质公民。香港要弘扬爱国教育,一方面应多从法制上着手,订立与爱国主义相关的法例,从法制上强化市民的爱国主义精神,另一方面从教育着手,在课程、师资等方面增强爱国主义教育,在推广爱国主义教育时更要注意避免形式化,口号化,走马看花式教育,而是要从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认知、了解上多下功夫。

三是彰显和平、包容、开放、共享的价值理念。这是习主席在澳门重要讲话对“一国两制”核心理念与价值的进一步深化,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,既是中国为推动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,更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大贡献。

“一国两制”本身就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,通过包容不同政治社会制度,以达到和平统一的目的。“一国两制”也是一个与时俱进、开放的制度。“共享”则强调“一国两制”不仅使港澳和国家彼此受益,而且各国投资者也通过港澳分享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。“一国两制”的成功实践,为人类实现合作共赢、互利互惠提供了成功范例。

习主席更用了“三个好制度”概括“一国两制”的显著制度优势和强大生命力:“是保持香港、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好制度,是服务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的好制度,是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和平共处、合作共赢的好制度”。这样一个好制度,其内涵更需要进一步向香港社会以及国际社会弘扬。香港应该用好自身国际平台优势,向国际社会讲好“一国两制”,特别是近年“一国两制”面对一些别有用心者的扭曲、抹黑,香港要反驳这些攻击,不单要针锋相对,就事论事,更要从更高的站位,更宏观的视野,更理论性的阐述来讲好“一国两制”。

习主席强调“一国两制”实践新阶段,需要促进包容和谐。这对于今日的香港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。“一国两制”是一个和平、包容、开放、共享的好制度,不是一个偏狭、对立、撕裂、封闭、排他的制度。必须指出的是,修例风波一役,中央接连出台治乱“组合拳”,推动香港局势拨乱反正。但同时,修例风波所造成的严重撕裂、“黄蓝”对立、社会内耗,以至一些“泛政治化”歪风,确实仍然存在。对于一些不怀好意的西方政客和媒体,不断抹黑国家和香港,香港社会直斥其非是理所当然,另一方面,也要注意团结更广泛的支持“一国两制”的各地民众。

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

在“黄蓝”问题上亦一样,“黄蓝”的出现本身就是反中乱港势力故意挑动出来,在社会上制造两个阵营的对立分化,从而将香港撕裂。一方面要看到,反中乱港势力仍在伺机而动,各种软对抗仍然存在,香港在国安上仍然需要警钟长鸣。另一方面,维护国安与包容和谐并不对立。香港在促进包容和谐,夯实“一国两制”实践新阶段政治社会基础上,应该做好三方面工作:

一是求同存异,增进多元文化交流融合,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。爱国爱港是香港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,在爱国爱港旗帜下,不同的文化理应和谐共生、交相辉映,不同的族群可以长期友好共处、守望相助。香港社会既要弘扬爱国爱港的核心价值,又要增进多元文化交流融合。把握好这一点,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。这需要在香港社会树立“一家人”的理念,凡是在香港生活,认同“一国两制”,尊重香港特区宪制秩序的都是“一家人”,不分彼此,互相接纳包容,促进香港社会的多元文化融台。

面对香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,也为了更好地在海外讲好“一国两制”,香港社会更需要树立团结理念。当中既要争取香港各阶层支持拥护“一国两制”,更要积极团结广大港澳台同胞与海外华侨,团结联系广大外籍人士,共同凝聚成海内外支持“一国两制”的澎湃力量。这要求香港必须发挥好自身的国际平台以及“一国两制”垂範之地的优势,凝聚海内外支持“一国两制”的正能量,向国际社会讲好“一国两制”的故事,反驳各种造谣和抹黑。

这对于进一步强化香港团结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,必须凝聚一切积极力量,画出海内外支持“一国两制”事业的最大同心圆。在这个大方向下,香港社会也需要展示出更大的包容,对于善意不同的意见和声音,要展示出胸襟,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。

二是必须保持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,拓展国际联系。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《决定》中有关香港的内容,体现了中央对香港的期望和定位,最根本一点是要发挥“一国两制”的制度优势,让香港在国家对外开放中发挥积极作用。香港既拥有“一国”之利,有国家作后盾,又可享“两制”之便,与国际高度接轨,是全球首屈一指的自由港,国际金融、贸易、航运中心。这是香港安身立命的根本,也是“一国两制”优势的展现。

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,国家需要的是一个高度国际化,在各方面与西方高度接轨的香港;是一个可以与西方打成一片的香港;更是一个内化了西方规范,与西方国家有密切联系,但又完全忠于国家,全心服务于国家利益,中央完全信得过的香港。香港的价值在于当好联通世界的桥头堡。一个以发展为中心,既维护好国家安全,又能挥充分发挥“一国两制”制度优势,为国家“外循环”作出更大贡献的“联通世界”之地,才是对国家最大价值所在。促进包容和谐,就是要明确香港的独特定位。

三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解决好广大居民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,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,营造更加公平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,不断实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习主席多次强调“人心是最大的政治”,“江山就是人民,人民就是江山”。这是古往今来所有政权兴衰存亡的关键。

民生工作没有完成时,只有进行时,香港的民生工作近年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,但各项深层次矛盾盘根错节,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应利用当前有利的环境,心怀民众,务实进取,攻坚克难,敢啃硬骨头,敢用大手笔,以改革开创新局面,真正做到“民有所呼、我有所应”,夯实“一国两制”实践新阶段政治社会基础。

(作者系香港文化协进智库高级副总裁、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)

责任编辑:马欣
延伸阅读